最新公告:

“六根”清净 始为法官

发布时间:2018-04-12

    “讲好故事,事半功倍。”在《习近平讲故事》一书中,习近平总书记借中华历史文化之“故”,讲为人做官、内政外交之“事”,以深入浅出、循循善诱的方式,让我有所思、有所悟。结合近来 “身边事警醒身边人”廉政教育学习,深感当下司法队伍贪腐渎职之根源,皆因为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根被侵蚀所致。作为一名法官,应当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,补精神之“钙”,养浩然正气,保持“六根”清净,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公平的为民情怀,做司法事业的“燃灯者”。

  一是要眼看群众。审判权来自于人民,法官植根于人民,北宋王安石和明代冯梦龙任知县期间勤政为民的故事,讲述了两人分别在人生的上下半场,以法治为琴,以爱民为弦,奏出跨越时空的交响。人民法官为人民,在提供司法服务时多一些“假如我是当事人”的换位思考,以百姓之心为心,从思想上尊重群众,情感上贴近群众,行动上深入群众,让当事人在每一件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与正义。

  二是要耳辨真言。作为人民法官,秉持正义、公平裁判是职责所在,明刑善断的前提则是法官能够分辨当事人陈述的真伪。那么,法官如何能够听到真相呢?《史记》中西门豹治邺的故事阐明了实现“民不欺”的三条途径:明察秋毫、注重教化、深入群众。法官亦如是,只有兼听各方陈词,注重阐法说理,了解社情民意,方可实现“守义持正,魏如泰山”。

  三是要鼻感书香。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言:“夫读书将以何为哉?辨其大义,以修己治人之体也,察其微言,以善精入神之用也。”习总书记在陕北农村插队期间曾走30里路到一名知青家借《浮士德》,通过读书能够得到智慧启发,滋养浩然之气。对法官而言,常受书香熏陶不仅能够帮助更新知识框架拓展智慧,使法官在断案时抽丝剥茧、游刃有余,而且还能够使法官养成中正平和的司法品性,既做到法安天下,又能够德润人心。

  四是要舌触淡雅。雷锋在日记中写到:“吃是为了很好地活着,但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。”手握审判权的法官在现实中难免会遇到当事人提出请客吃喝的邀请,若贪图舌尖上的美味,往往导致思想上的失守。西汉枚乘在《七发》中劝诫耽于享乐缺少自律会导致各种“病菌”滋生繁衍,而治疗之道是以“要言妙道”调理自身。法官应该时刻警惕,“鱼为诱饵吞钩,鸟为秕谷落网”,对美食的追求应有所节制,以淡雅素俭为美,珍馐诱惑不动心志,断不为一口之福毁一生清誉。

  五是要身立风骨。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强调“内圣外王”,而手握法槌的法官也同样需要心存敬畏、锻造品格,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裁判者。诸葛亮、范仲淹、文天祥都是因其崇高的品格和卓立的风骨而被后世代代传颂。法官应将忠诚和公正立为风骨,从一言一行积累凛然正气,使“民不服吾能,而服吾公”,以修身为基,提升司法的公信力。

  六是要意在奉献。河南内乡县衙一副楹联的上联是:“廉不言贫,勤不言苦。”面对这沉重的办案压力,“5+2”“白+黑”的工作常态,基层法官需要坚定的理想,需要执着的追求,更需要的是甘于奉献的精神。在司法改革的潮流中,奉献更体现了法官的担当,体现为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的气魄,少一些计较个人得失,多一些关注群众疾苦,“清廉乃为政之基,勤政是善政之要”,只有法官既干净又干事,法治的中国梦才能早日成真。

(作者单位: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法院)